9月4日那天,巴黎一间会议室里,26个国家聚到一起,商量出个主意:要帮乌克兰打造一套强化防御安排。 他们参考以色列全民防御的做法,同时寻求类似韩国的外部安全支持,还说这么做能让冲突结束后,乌克兰再受军事冲击的可能性变小。 俄乌之间的冲突已持续四年,之前西方国家主要给乌克兰提供资金与装备支持,现在转而协助搭建长期防御设施。 可这套层层叠叠的防御体系,真能在乌克兰开阔的平原上发挥预期作用吗? 这套防御计划的核心,就是构建一层又一层的防护工事。 德国总理默茨表示,要为乌克兰军队5个旅配齐装备,不仅提供480辆装甲车,每年还需将防空能力提升20%,此外双方还将合作研发远程防御武器。 法国泰雷兹公司与乌克兰合作建厂,计划年产3000枚反无人机装备;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也在此设立坦克维修厂。 到2024年时,乌克兰自产装备已占乌军装备的三成到五成,欧盟还期望其2025年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国。 泽连斯基认为韩国模式有参考价值,但也指出:“朝鲜人口仅2000万,俄罗斯则有1.4亿,两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存在显著差异。” 8月28日那天,俄军曾对基辅采取空袭行动,出动了598架无人机。 这些无人机突破了现有的防御网——这让乌克兰数字监控系统的实际效用存疑,这套防御体系的“防护力”,似乎未达到预期的扎实程度。 26个国家虽达成初步共识,但各国立场存在差异。 英国和法国是欧洲仅有的两个具备核威慑相关能力的国家,率先提出可能派兵赴乌,爱沙尼亚、立陶宛也表示响应。德国则很快提出条件:需美国参与,相关方面需愿意展开对话,同时还需经过议会批准。
意大利、西班牙明确表示不派兵;波兰仅提供装备,不愿派遣人员;匈牙利则明确反对无期限对乌克兰提供相关支持。 资金方面也未完全落实,欧盟表示每年将提供400亿欧元,不过其中仅12%实际用于乌克兰的防御建设,剩余资金被成员国调配用于自身经济复苏相关支出。 各方诉求不一,导致这一计划从规划阶段就面临推进乏力的问题。 美国暂无派遣地面部队前往乌克兰的计划,更多是在后方提供技术协助。 当前美国表示将提供防空系统,协助开展情报侦察,甚至可能派遣无人机或相关人员提供指挥协助。 美国Palantir公司的系统可整合卫星图像、无人机监控数据与战场情报,据称能使乌军反应速度提升40%——这也意味着,乌克兰战场的数据处理工作,在很大程度上需依赖美国企业支持。
前北约官员格朗表示:“美国的参与,是为了让相关方面不敢轻易试探这支部队的实力。” 但这种“远程协助”模式在复杂战场环境中的实际效果,目前尚无法确定。 俄罗斯对这一计划的态度较为明确,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曾表示:“若外国军队进入乌克兰,俄方可能会采取相应举措。” 俄罗斯对北约相关活动的动态持续关注,即便这套防御计划不设永久军事基地,这种混合驻军模式在俄方看来,仍对其安全环境产生影响。 欧洲国家军队规模普遍较小,计划派遣1万到3万士兵赴乌,波兰及波罗的海等靠近冲突前线的国家,肯定扛不住这一压力。 法国前总参谋长布克哈德曾提醒:“若要协助基辅,需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。”而欧盟内部仍在争论指挥权归属、任务范围界定等问题,还没谈出结果。
更关键的是,当前已进入高精度武器时代,传统防御体系的效能逐渐受限。 俄军部分先进武器曾多次突破乌军防空网——这套防御体系的“防护力”,难以抵御具有较强威力的打击。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主任卡琳·巴托什认为:“乌克兰在欧洲防务产业链里,可能更多承担基础环节的工作。” 对乌克兰来说,这些安全承诺是谈判的底气,可也可能是个麻烦。 欧洲官员私下里也认可,停火是早晚的事,可现在把防御力量搞得这么强,泽连斯基要在相关问题上让步,就更难了。 韩国是在和邻国对峙时搞出了经济繁荣,可乌克兰呢? 冲突打了这么久,经济早就垮了,用在老百姓生活上的钱,全被挤去搞防御了。 更糟的是西方相关企业在乌克兰建厂生产无人机和部分装备,乌克兰在合作中主要做基础加工——德国提供的坦克维修技术只够基础维护,核心零件还得运回德国;法国的电子设备提前设了远程锁死程序,主要是怕技术泄露。 欧盟表示每年将提供400亿欧元,不过其中仅12%实际用于乌克兰的防御建设,剩余资金被成员国调配用于自身经济复苏相关支出。
资金投入没完全聚焦防御建设,这计划怎么落地执行呢? 乌克兰西部说不定会驻几万欧洲士兵,装最先进的数字监控设备。 可东部前线还是雷区——不只是地上埋的雷,更是地理上的难题。 朝鲜半岛有相应的地理分隔,韩国模式的地理条件没法直接搬过来。 乌克兰平原一眼望不到边,没有任何天然屏障,要学韩国的模式?显然是行不通的。 这套防御体系到底够不够结实,只能等时间给答案。 这场打着“自卫”旗号的安全尝试,说到底是欧洲想填补美国调整全球战略后留下的安全空缺。可到最后,这套费心搭建的防御体系,说不定先给欧洲自己添了麻烦。
申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